耳朵是包括聽覺和平衡的器官;分成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耳廓的作用為收集聲音,兩耳可以各自轉動方向收集聲音,尺寸和形狀因品種而有所不同,耳道形狀為L狀分垂直和水平兩部分。中耳是傳遞音波的作用,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及錘骨、鉆骨、鐙骨三聽小骨。內耳是一個複雜的結構,包括耳蝸為聽覺器官和前庭系統及半規管為平衡器官。

    耳疾分成以下各類;一是感染:如耳道內細菌性、酵母菌、寄生蟲等感染;二是免疫系統:如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皮脂性皮膚炎或紅斑性狼瘡等;三是內分泌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是原發性的角化異常;四是異物:如植物、棉花棒的棉花等掉入耳道內;五是外力造成的傷口;六是特別品種:如耳道結構較為狹窄的長、垂耳品種,與耳毛過多的品種,都容易造成病原感染;七是耳道息肉、囊腫與腫瘤等增生物。主要症狀為會經常搖或甩頭,用後肢去抓耳朵內側,掉皮屑或結痂,外耳道內側皮膚出現粉紅稍微充血的症狀,有淡黃色或褐色如黏液狀的耳垢積存在外耳道,出現異味,耳道受刺激而過度角化增生、色素沉澱、苔癬化與纖維化,嚴重時頭還會偏一邊,或行為異常有不安、攻擊的動作,疾病出現在中、內耳時還會出現失去平衡感、暈眩、缺乏協調力、垂頭、無法自主控制耳朵動作、流涎、眼球震顫或共濟失調和失聰等症狀。

 

耳疾-病例
症狀:經常搖或甩頭,用後肢去抓耳朵內側,外耳道內側皮膚出現皮屑、結痂,或微血管稍微充血狀,還有淡黃色或褐色黏液狀的耳垢,異味也可能出現,耳道受刺激而過度角化增生、色素沉澱、苔癬化與纖維化,嚴重時頭還會偏一邊,或行為異常有不安、攻擊的動作,中、內耳感染時還會出現失去平衡感、暈眩、缺乏協調力、垂頭、無法自主控制耳朵動作、流涎、眼球震顫或共濟失調等症狀。

檢驗:檢耳鏡檢查可觀察耳垢、分泌物的性質,垂直、水平耳道的狀況是否有異物、息肉腫塊增生與鼓膜的完整性。耳道內容物抹片染色,顯微鏡觀察區別是否為外寄生蟲、細菌、酵母菌感染或腫瘤。

治療處理:口服藥-抗生素、黴菌藥,外用藥-耳藥,滴劑,反覆發作或後期之耳道骨化,則需要外科手術-外耳道切除術

居家日常照護:洗澡或玩水後須擦乾或吹乾。定期清潔耳朵與拔除過多耳毛。避免產生誘發外耳炎的因素,如過敏性皮膚炎、內分泌失調或外寄生蟲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