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常見皮膚病
貓粉刺,真菌(黴菌,酵母菌),皮膚過敏(跳蚤過敏症,異位性皮膚炎)、耳疥蟲感染
狗常見皮膚病
疥癬蟲感染,真菌(黴菌,酵母菌),皮膚過敏(跳蚤過敏症,異位性皮膚炎),耳疥蟲感染,毛囊蟲感染,皮脂漏、膿皮症、
貓粉刺
症狀:最常發生在貓咪的下巴和嘴唇,剛開始是黑黑的小粉刺或是皮屑,有可能轉變為小膿包,嚴重一點的會引發化膿性的毛囊炎,更深層的感染成蜂窩性組織炎,如果不接受治療,就有可能產生敗血症。
治療:口服藥物與使用藥用洗毛精清洗,口服藥物一般至少要連續使用兩到三週以上,才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建議:貓的粉刺可以控制,但不能真正完全“治癒”。很輕微的貓粉刺沒有症狀就可以不治療。主人可以自己操作清潔保養粉刺部位。
一、準備一條乾淨毛巾,將毛巾沾濕扭乾,溫度溫熱不燙手
二、用身體夾住貓咪,並用另一手固定貓咪的下巴
三、把毛巾覆蓋在貓咪的下巴,輕輕戳揉
四、來回擦拭幾次,動作不要太大力,就可以輕鬆把部份粉刺去除。
拿牙刷(軟毛)清潔貓咪的下巴,有油污跟粉刺處。 刷乾淨後用濕紙巾稍為清潔一下即可(濕紙巾要選用無乳液成分的)營養素缺乏的貓咪,可補充維他命A及脂肪酸來輔助治療貓粉刺症,將會更具有療效。有時貓粉刺的形成和飼料廠牌,食器材質(鋼碗或塑膠碗或瓷器)也有關係
真菌
症狀:包括黴菌與酵母菌感染,黴菌會在皮膚上任何部位出現,在外觀上看起來圓形或橢圓形的脫毛病灶(錢癬),無毛的皮膚上有鱗屑。病灶擴展得很快,鱗狀斑點、不規則的脫毛、結硬疤、有皮屑、皮膚泛紅或變黑以及長出疙瘩的小突起。這些病變區通常不會痛但是會很癢。
酵母菌是正常存在於寵物的耳內以及四肢腳的腋窩與腳指間縫等處,只要是溫暖又潮濕的環境都喜歡,大量繁殖時呈現中到重度搔癢,區域性或全身性脫毛、皮膚抓傷、紅斑和皮脂漏。慢性感染時皮膚呈現苔蘚化、色素過度沉著和角化過度。通常呈現身體惡臭。還有造成外耳炎。
根據病史、理學檢查(尋找具體病徵)、伍式燈螢光檢查,在顯微鏡底下觀察皮屑及毛髮,可以找到菌絲及胞子。
治療:
1.藥浴:洗澡可以把毛上的孢子除去,因此它們不會掉到環境中造成再次的感染。將含藥物的洗毛精停留在身上5-10分鐘。單純只有藥浴不能根治此病,但對整體治療有所幫助。
2. 錢癬疫苗: 在貓有錢癬的疫苗可以提供免疫 ,且使用疫苗會加快恢復的速度。
3. 剃毛:在某些情形下剃毛有助於治療,但不是每隻動物都需要。有些研究發現剃毛可能會造成一些極微小的傷口而導致錢癬更加嚴重,而且剃刀也會在寵物間傳播黴菌。
4. 局部擦藥:局部感染可用抗黴菌軟膏或滴液一天2次塗抹患部。塗佈的藥物不要讓寵物舔到,外用藥不可內服,吃入多了對身體有害。
5. 口服抗黴菌藥:療程約2個月,藥效可滲入新的毛髮以防復發感染。
建議:應將屋內徹底清潔並更換空調系統的空氣過濾淨器。把犬貓的床褥、頸圈、皮帶等用具清洗並消毒或者乾脆丟棄,並把犬貓徹底梳理乾淨。含有iodophors、chlorhexidine的產品,或0.5%的漂白水則可用來擦拭或噴於器物的表面,並將一些可以洗的物品浸泡其中。每星期必須洗滌一次,直到完全痊癒為止。最好的預防方法是限制與其他可能有感染的動物接觸。
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反應分為急性過敏反應和慢性過敏反應。急性過敏反應常發生在口服或注射藥物或食入某些敏感的蛋白質後立即出現臉部、四肢紅腫、全身丘疹、瘙癢,有些嚴重的還會出現呼吸急促甚至休克死亡。慢性過敏反應,可表現為全身起紅疹、丘疹、瘙癢、皮膚掉毛,有些還伴有慢性耳炎(耳內紅腫、滲出液)及嘔吐、腹瀉症狀。臨床上皮膚過敏症主要以慢性過敏或局部性反應為主,主要原因有:體外寄生蟲:蚤、虱子、壁蝨的口器、唾液、排泄物過敏。外界接觸性過敏,如塵埃、花粉、植物、化纖織物,有的甚至洗毛精過敏。一般處理方法為停止與一切可疑過敏物的接觸。
異位性皮膚炎
症狀:出現無端的搔癢、舔毛與掉毛,尤其是在臉、頭耳處、耳翼、鼠蹊、腹部與尾巴處。
治療:抗組織胺的藥物、皮膚補充健康食品、抗生素 (有二次型皮膚炎才需要)、緩和皮膚的洗毛精、類固醇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非常有效, 但是長期使用則會有副作用)、 免疫治療 (最佳治療的方式!!)
免疫治療:也就是減敏治療,根據血清過敏原檢測的結果來選擇合適的減敏製劑,雖然減敏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不過它最大的優點是能抑制過敏反應,而且不會影響到賀爾蒙的平衡,並可以減少傳統藥物如類固醇的使用,大幅降低藥物治療的副作用。大約需要6-12個月才出現效果。25%的患犬對此療法無反應(通常是多種抗原過敏的動物)。
建議:跳蚤預防、維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與增加空氣濾淨機的使用,這些都可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發病的季節使用含燕麥或蘆薈成分洗毛精沖澡,也可減少皮膚與過敏原接觸。更換低過敏甚至是無過敏原的飼料。增加脂肪酸(Fatty acids)攝取,omega-3搭配其他治療藥物效果更加,增加生物(Biotin)攝取,是維他命B的一種,可以改善皮膚乾燥,搔癢,膿皮症的情形。
跳蚤過敏症
症狀:跳蚤過敏症會傾向抓或咬他們的"後部"的身體部位, 所以病灶通常會出現在他們的臀部, 或在於肚子跟後腳之間的位置. 有些貓咪的脖子也會出現皮膚的問題,狗部位多出現在背部後側與鼠蹊部。
治療:一般皮膚感染處理,除蚤
建議:定期除蚤
耳疥蟲感染
症狀:甩頭、搔耳與耳翼內側皮膚紅腫,因為劇癢,造成嚴重抓傷耳翼與耳根的皮膚。由耳垢的細胞抹片檢查,或檢耳鏡檢查耳道確診。
治療:耳疥蟲的生活史大約三週,所以牠的治療方式也要持續點耳藥三週以上。
建議:耳疥蟲是藉由接觸而傳播感染,家中有一寵物感染到耳疥蟲時,會藉由接觸傳播給家中其他成員,需隔離或是一同治療。
疥癬蟲感染
常見有犬疥癬蟲、貓疥癬蟲及耳疥癬蟲三種。一般而言狗狗與貓咪之間的疥癬蟲並不會互相傳染。
症狀:造成嚴重的搔癢、脫毛,疥癬蟲喜好動物毛髮較少的區域,所以常見於耳朵邊緣、前腳肘、腹部、後腳肘等部位。關節處會結痂變厚,嚴重時全身毛髮稀疏,會因細菌感染而併發化膿性皮膚炎而有惡臭味。脫毛, 皮屑痂皮生成的病變最初出現於顏面, 眼框四週, 耳翼邊緣和肘部, 繼而擴散到全身;搔癢症狀極為明顯;
治療:療程約3周以上,1.施打殺蟲藥,2.口服藥物,3.Revolution或Advocate滴劑,隔兩個星期滴一次。
建議:牠們的被子、衣服用100℃滾水燙過,地板用吸塵器清潔。使用漂白水、酒精或者混硫磺精徹底消毒,狗屋、居住環境、項圈牽繩、運輸籠、指甲剪、蚤梳、玩具等。
毛囊蟲感染
症狀:初期症狀為搔癢,口鼻、眼框四周及四肢末端圓形狀脫毛。後期脫毛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包括頭部、四肢上部,身體兩側和腹部皆會產生大塊脫毛和麟屑。搔癢啃咬情形嚴重,引發細菌及黴菌複合感染。進而引發脂漏性皮膚炎,產生特殊的油臭味油膩感。
治療:amitraz藥浴每周一次。每周注射Ivermectin或口服持續使用8-12週以上。口服高劑量的心絲蟲藥物─倍脈心。持續服用一到二個月。服用治療二次性感染藥物。
建議:amitraz的項圈配戴,心疥爽滴劑控制,針對免疫力的改善: 1. 運動 2. 保持好心情 3. 營養品的補充
皮脂漏
皮脂漏指的是發生於犬隻身上的不正常皮屑代謝問題。脫落的皮屑可能呈乾燥,臘質,或是油性現象.油性皮脂漏經常有強烈的異味,且與繼發的細菌性或酵母菌性感染有關.皮脂漏有原發性和繼發性。誘發皮脂漏發生的因素有很多,表層皮膚的發炎反應是一個很常見的因素,另外罹患毛囊蟲症、蝨子感染或者是得了皮黴菌,也都容易引發炎症性的皮脂漏。 甲狀腺素低下與腎上腺機能抗進的內分泌問題也會誘發皮脂漏的發生。皮膚表面的環境狀況也會導致皮脂漏的發生,體表水份喪失過快、氣候過於潮濕、過度的洗澡(由其是具有刺激性的沐浴乳)等等,都是會改變皮膚表面環境的因素。皮膚細胞維生代謝所需的營養不均衡時也會引發皮脂漏。原發性皮脂漏只能靠藥浴控制以及服用二次性感染藥物。誘發型皮脂漏需先針對誘發原因加以治療。
膿皮症
膿皮病是由化膿菌感染引起皮膚出現小膿皰、毛囊炎及大面積的化膿,多是由於外寄生蟲感染後(毛囊蟲、疥癬蟲、恙蟲及跳蚤等)、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不足、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或性荷爾蒙紊亂)、代謝異常(角化功能不良、原發性皮脂漏皮膚炎)、毛囊發育不全及免疫系統問題等引發。
摩擦性膿皮病:見於口唇、鼻、尾、臀部、母狗外陰及爪周圍等皮膚皺褶間,發生化膿性炎症。有的趾間和肛門周圍也可發生。
幼年性膿皮病:原發性於抵抗力差的2~5月齡幼犬的面部、四肢或全身,形成膿皰。
胼胝性膿皮病:見於大型犬的肘、膝及前胸部等,由於長期壓迫和摩擦形成胼胝,併發毛囊炎或蜂窩組織炎。
乾燥性膿皮病:由皮膚角化異常或脂漏性皮膚炎而繼發感染的化膿性炎症。
多發性或全身性膿皮病:全身各部位形成膿皰或局限性病灶。
繼發型膿皮症需針對繼發原因加以治療。再加上服用適當抗生素及使用外用藥物,如皮膚清潔劑或洗毛劑和外敷的藥膏乳液等。